作者: 姜培軍 來源: 牡丹晚報 發表時間: 2024-10-29 09:26
●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55.2億元,同比增長3.5%
●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32元,同比增長6.2%
●全市到賬外資2.4億美元,同比增長3.7%
●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6.9%
●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.9%
●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7.0%
●全市金融機構存款余額7779.8億元,同比增長10.09%
●全市金融機構貸款余額4967.4億元,同比增長10.61%
●全市民生支出完成367.4億元,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
比重為78%
本報訊(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 姜培軍) 10月28日,記者從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經濟社會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上獲悉,今年前三季度,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3656億元,可比增長6.1%,增幅分別高于全國、全省1.3個、0.5個百分點,居全省第3位。
經濟運行保持穩定
今年以來,我市錨定“后來居上”目標,全力以赴穩增長、促發展、保安全、惠民生,全市經濟社會運行總體平穩,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,呈現出穩中有進、持續向好態勢。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55.2億元,同比增長3.5%。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32元,同比增長6.2%、居全省第1位。全市到賬外資2.4億美元,同比增長3.7%。夏糧再獲豐收,實現了夏糧面積、總產、單產“三增”;秋糧收獲面積863.9萬畝。
有效投資持續擴大
我市堅持把項目建設作為擴大有效投資、推動經濟增長的“抓手”,突出重大項目引領,深入推進產業轉型升級,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,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6.9%,高于全省平均3個百分點,居全省第2位。截至9月底,537個省市縣三級重點實施類項目,累計完成投資977億元,完成年度投資計劃的85.5%。其中,129個省級實施類項目已全部開工,完成投資占年度計劃的79.5%;105個市級建設類、303個縣級實施類重點項目,完成投資分別占年度計劃的85.9%、82.9%。重點交通工程加快實施,日蘭高鐵全線貫通運營,雄商高鐵菏澤段、鄆城至鄄城高速、徐民高速單縣至曹縣段等加快推進。全市落地簽約過億元內資項目282個,到位資金247.3億元。其中,廈門海辰投資130億元的零碳儲能產業園等項目相繼簽約落地,“投資菏澤”品牌日趨響亮。
工業經濟增勢良好
我市堅定不移把工業經濟作為頭號工程來抓,深入實施工業經濟“強基固本、提質增效”三年行動,工業生產延續平穩態勢。前三季度,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.9%,高于全省平均0.7個百分點,居全省第5位。32個工業行業大類中,有30個行業增加值實現增長,增長面達93.8%。全市工業技改投資增長8.7%,高于全部投資增幅1.8個百分點。全市新設立市場主體9.17萬戶,新入庫“四上”企業383家,民間投資占比達71.9%,高于全省9.1個百分點。
消費市場活力持續提升
我市深入實施“消費促進年”行動,大力推進消費品以舊換新,消費市場活力持續增長。前三季度,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7.0%,高于全省平均1.8個百分點,居全省第4位。全市限額以上零售額338.5億元,同比增長12.2%,高于全省平均5個百分點,居全省第4位。1-8月份,全市規上服務業營業收入、營業利潤分別增長13.4%、21.2%,均居全省第2位。39個已開工省級服務業重點項目,年度累計完成投資56.3億元。新增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45家。全市跨境電商進出口實現19.2億元、同比增長3%。
金融環境不斷改善
前三季度,全市金融機構存款余額7779.8億元,同比增長10.09%,居全省第4位,分別高于全國、全省平均2.99個、1.97個百分點。全市金融機構貸款余額4967.4億元,同比增長10.61%,居全省第5位,分別高于全國、全省3.01個和1.48個百分點。爭取獲批中央預算內、特別國債、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四類政策性資金190.3億元。不良貸款率1.17%,較8月末下降0.04個百分點,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.07個百分點,不良貸款率總體可控。
民生福祉持續增進
加快補齊民生領域短板,切實兜牢民生底線。前三季度,全市民生支出完成367.4億元,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為78%。就業形勢總體穩定,城鎮新增就業6.47萬人,完成全年任務的99.5%。返鄉創業就業3.2萬人,領辦創辦經濟實體1.3萬家。教育設施不斷完善,18個已開工新建改擴建中小學,年度內完成投資4.1億元,新增學位1.23萬個。醫療服務能力不斷提升,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穩步推進,市立醫院門診綜合樓正式啟用。生態環境持續改善,全市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為4.18,同比改善3.2%;8個國控斷面水體優良率為100%。安全生產持續向好,事故起數、死亡人數同比實現“雙下降”。
總的來看,前三季度我市經濟運行呈現穩中有進、持續向好態勢,為實現全年目標任務打下堅實基礎。下一步,我市將緊緊圍繞年初制定的任務目標,堅持問題導向,加快落實一攬子的增量政策和已經出臺的存量政策,全力抓好工業經濟運行,聚力抓好項目建設,著力暢通經濟循環,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,努力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。